首页 >> 理论研究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来源: 日期:2016-07-27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镇平县教体局职成教股 孙国林



摘要:黄炎培是中国我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倡导者,他以毕生的精力奉献于中国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职业教育思想与理论对我国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体会与认识。


关键字:黄炎培 职业教育现实意义



一、 黄炎培的生平及其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


黄炎培(1878—1965),江苏川沙人,号楚南,改号韧之、任之 出生于世代书香的家庭。9岁起随外祖父发蒙,接受传统教育,熟读《四书》《五经》等传统书籍。1901年考入南洋公学特班,师从蔡元培,1902年南洋公学学潮后,返乡办新教育,想通过办学校来唤想民众的意识,创办川沙第一所新学堂——川沙小学堂及开群女校。1905年秋,加入同盟社。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1917年5月,黄炎培联络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次年创建中华职业学校,将职业教育理论付诸实践。“九一八”事变以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在上海创办比乐中学,探索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准备的普通中学。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以后,黄炎培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1965年12月1日逝世于北京。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在吸取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反思中国自办教育以来的问题和教训,不断探索中逐渐形成的。20世纪初清政府教育改革中,普通教育和实业教育成为两个热点,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普通教育的发展快于实业教育,两者比例极不相称。与此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卷入了战争而无暇东顾,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夹缝只中悄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大量的技术人员注入,人才急需与贫乏矛盾凸显。在此之际,黄炎培于1913年在《教育杂志》上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指出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提倡建立一种融教育与职业为唯一途径的新教育形式,从实用主义教育转为提倡职业教育。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随之发表,标志着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


二、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内涵


(一)教育化、科学化、平民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黄炎培在数十年的实践中,形成了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的职业教育方针。


黄炎培将社会化视为“职业教育机关为一的生命”。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提出的一方面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民族资本主义积极迅速发展,要求大量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进入,但是当时的学校学生学习是内容与社会实践生活的需要相脱节,因此教育必须与社会生产相适应,促进经济发展,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应运而生。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强调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具有社会化特点。1926年,他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认为办职业学校的必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为发展生产服务。他所谓职业教育社会化,内涵包括办学宗旨社会化、培养目标社会化、办学组织社会化、办学方式社会化。


科学化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所坚持的第二个办学方针。所谓科学化,就是指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科学”是指导和解决一切问题的指导方法,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走科学化的道路来发展。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关乎国计民生,因此不可能在科学之外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职业教育科学化,一方面表现在它所选编的教材,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训练原则的制定、学习设施的配置的科学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教育管理的组织机构、人员的管理方法的科学化。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科学化来实现职业教育的科学化。


平民化的办学方针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又一特点。一切移民为主是黄炎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中心。人民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想要社会进步,必须一切以人民入手,发展人民事业,职业教育当人不例外。教育的对象是人,只有人人掌握科学知识才能造福社会。黄炎培强调职业教育的平民化,是因为社会上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现象,因此,他提出职业教育的任务是“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并起加来。”主张消除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这与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是相一致的。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素质,社会才会真正进步。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黄炎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并总结以往教育经验,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等主张作为开展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我县职业教育提出的“五合一”理念与黄炎培的教学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即教室车间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学徒合一、作品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


黄炎培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手与脑是分开的,也就是说教育与社会是分开的。社会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士大夫,另一种是劳动者。士大夫不懂劳动,劳动者不懂政治与知识,这是当时社会的弊病。中国古代还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因而有人把读当做是摆脱劳动的工具,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只会读书或只会劳动都不是真正的目的,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早实践中检验理论、促进理论发展。


(三)职业教育的功能


职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产物,教育是保持和发展各行业的条件,因此,职业与教育必须联系,职业教育必然产生并应得到重视。


职业教育的功能就其理论价值而言,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就教育和社会的影响而言,在于通过提高国民的职业素养,使学校培养之材都能得到重要。社会从业者都能受到良好的训练,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乃至野无旷土,市无游氓,社会国家的基础由此确立,就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而言,在于解决中国最大、最重要、最难、最急需解决的人民生计问题。


(四)职业教育的目的


不同历史时期,黄炎培在职业教育目的的表述上都各不相同。20年代后,他将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是黄炎培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


“是无业者有业”,就是指通过职业教育的培养,使人民了解道德智慧,使他们能够更加胜任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进而全身心地投入于他所从事的事业中,促进社会进步,造福于社会人类。


(五)职业道德教育


(1)“爱国爱民”是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


爱国是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他提出了爱国、求学和服务的三者辩证关系,即“求学目的在于服务,服务不忘爱国,爱国不忘服务”,是爱国主义教育有血有肉,又合实际,爱国就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报效祖国,应从平凡、琐碎的本职工作做起,不畏艰苦,全心全意服务于民。具体可归纳为二方面:第一,对将服务于社会的人——学生特别重视,对受教育者极大关心和爱护,对培养劳动者的思想素质特别关注。第二,对于从业人员必须克己奉公。


(2)黄炎培要求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要为社会服务。


养成耐劳习惯,减低欲望,择业中要懂得行业宗旨,一方面为自己谋生,一方面为群服务,要“敬业乐群”,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敬业精神和与人协作的精神。


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是黄炎培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特色和组成部分。“敬业乐群”是他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敬业”即热爱所业,尽职所业,有为所从事职业和全社会做出贡献的追求;“乐群”是指具有共同协作的精神。把高尚情操和群体合作精神结合起来,就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虽然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产生于19世纪初,但是他的思想的很多方面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特别是职业教育的进步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职业教育是解决人民生计问题最直接的策略


黄炎培指出职业教育的功能之一是解决中国社会最大、最重要、最困难、最急需解决的是人民生计的问题。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政府一直在提倡共同富裕,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进而实现共同富裕,但是我国现在的贫富差距依然严重。尤其是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最为明显。因此,农村的生计问题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来说就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加强农村地区的只因为教育势在必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使农民具备一定的知识技术。鼓励他们探索富化的道路,促进社会平衡发展。


(二)促进我国教育理论联系实际


黄炎培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在于“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用”、“知识与技能并重”,这就要求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我国教育自古以来都普遍存在着教育与社会不适应的问题,学生所学知识、理论到社会上无用武之地,学生离开学校学校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现象频频出现。因此,促进我国教育改变这种社会现象就要求学习黄炎培的教育原则。把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与动手能力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根本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是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人才匮乏的背景下提出的。经济的发展在于科技的发达,发达的科技必然是由人才来实现的,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因此,教育是一切经济发展的根本。启示我国不能一味盲目地发展经济而忽视教育,应该看到,教育才能根本,教育发展了,人才的质量与数量才能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相适应,才能真正促进生产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培养“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


“敬业乐群”是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现代职业道德所必备的内容,具体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促进职业的发展,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上的其他部门,都会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团体,团结合作的工作气氛,提高工作效率。


(五)将企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最终要由用人单位来评价是否合格。与企业人力资源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企业是否会入用一名员工,不仅在于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否达到标准,更看重的是其是否能认同企业文化、适应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员工普遍认可的企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虽然有着诸多共同点,如建设目标都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但不可忽视的是,两者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不少学校的毕业生仅就知识和技能而言,是基本能适应企业需要的, 但相当部分的毕业生仍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这是因为一方面不适应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在学校学习时所处的情景往往与进入企业后工作的场景存在巨大反差,难以发挥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因此,学校在把知识和技能的“零距离”作为培养目标时, 更要把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 实现毕业生就业时文化“零距离”作为重要目标。要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零距离”,就要把企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中来。企业文化的内容很丰富,但主要由企业经营管理哲学、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构成,其中与职业院校学生联系最紧密的就是企业精神。很多企业很看重员工是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否有团结协作的意识,不同的职业往往有明显不同的职业素质要求,例如机电类专业工作人员则需要有思维严谨、一丝不苟等职业素质。这就要求在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中要融入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感受这种职业文化, 初步形成较好的相应职业的职业素质,潜移默化的企业员工要求的内化,是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法宝。


(六)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对于我国现在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我国现代的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很多弊端,现在社会上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学习不好,成绩低才会上职业学校,就会给那些职业院校的学生带上了不好的帽子,学生进了学校也会由于这种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从而自暴自弃,混日子,学校的教师也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人,学生不爱学,教师不爱教,因此我国现代的职业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想中的效果。这就要求我国要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管理,以正确的思想去武装职业学校和人们的头脑,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其产生有它的特殊时代背景,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之大大提高的现今,他的职业教育思想仍熠熠生辉,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今天我们要吸收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精髓,联系实际、加强实践、不断发展创新,开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