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教信息
  
社旗:聚焦服务凝合力 改革创新助脱贫
来源: 日期:2016-10-09

聚焦服务凝合力 改革创新助脱贫


——社旗县积极探索实践“三社两联帮一村”扶贫新模式



社旗县立足国家级扶贫开发县这一最大县情,坚持以扶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改革创新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索扶贫新模式,通过深入学习海南省“三社帮一村”先进扶贫模式,结合社旗县脱贫攻坚实际情况,经过实践,我们探索出了“三社两联帮一村”(发挥职教社技术优势、农信社资金优势、农业合作社组织经营优势,发挥工商联、残联桥梁纽带作用)的新举措。在职业技术、资金贷款、组织经营等方面为贫困户提供服务,提升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形成了全方位、全覆盖的扶贫模式。


一、主要成效


今年以来,社旗县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克服贫困群众认识不够、参与度不高,缺乏资金、产业发展规模偏小、后劲不足等一系列困难与不足,充分开展“三社两联帮一村”活动,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提高贫困户生产技能、服务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帮助贫困户就业创业,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提供帮助、创造条件。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先后通过全县各类培训机构培训贫困户13500余人次,贫困残疾人400余人。16家民营企业与10个贫困村签订了帮扶协议,各类企业培训产业工人1万余人,就地吸纳贫困群众到企业就业5000余人。贫困群众的创业资金得到进一步保障。农信社针对贫困户推出了“扶贫宝”、“脱贫助力贷”、“合作致富通”、“金燕快贷通”等小额信贷产品,累计培训小额信贷技术员200余人。今年以来,累计发放农户贷款14亿元,农户贷款净增1.35亿元,惠及农户1700户。极大缓解了贫困群众创业发展的资金压力。农业合作社的带动效应得到进一步增强。在中华职教社的统一协调下,全县农业合作社达到1027家,新增30家;家庭农场达到645家,新增10家;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6家,新增3家。比如丙玉蔬菜、种德农业等120多家专业合作社累计带动820余户贫困户实现了就业增收,每户增加收入2.5-3万元。


二、主要做法


以中华职教社、农信社、农业合作社作为脱贫攻坚“铁三角”,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技术、资金、经营管理等支柱力量。以工商联、残联为拓展帮扶空间的“双保险”,拓宽帮扶渠道,扩大帮扶面积。发挥多方优势,整合自身资源,汇聚扶贫合力,达到“教贫困户技术、给贫困户资金、扶贫困户创业、助贫困户致富”的最终目的。


(一)强化“造血”功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一是充分发挥职教社智力优势,扩大技术培训范围。统筹规划和整合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职业中专、农广校及民办培训机构的场地、师资、设施、资金等资源,进一步发挥培训机构的主阵地作用,积极主动开展各类培训,转变贫困群众思想僵化、因循守旧的落后观念,提高贫困群众的技术水平,提升发展后劲,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最大限度服务扶贫工作。我们充分考虑到残疾人就业难、脱贫任务重的实际情况,发挥残联作用,建立残疾人台账,因人施策,采取“职教社+残联+基地+残疾人”的扶贫模式,利用省级残疾人扶贫基地人员、技术优势,组织贫困残疾人免费参加技术培训,引导残疾人自主创业或在当地务工,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二是坚持就业导向,拓宽产业培训路径。结合社旗县发展实际,确定产业聚集区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三大产业方向,坚持推进“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深入龙头企业开展产业工人培训,为每户贫困家庭,培养1~2项就业技能,实现“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标。今年以来,产业集聚区就近吸纳新型农民工2000余人,有效的解决了企业“用工荒”问题,带动了县城周边贫困群众的转移就业。发挥工商联桥梁纽带、联系广泛的优势,定期组织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构建“职教社+工商联+企业+贫困群众”的扶贫模式,引导民营企业与贫困村签订协议,采取资金支持、产业扶持、招工等方式参与扶贫工作,进一步拓展贫困户的脱贫渠道。


三是实施“一站式”服务,技术培训和金融信贷有机结合。中华职教社与农信社、科技部门通力合作,坚持走以技术服务带动农业持续发展以推进温暖工程的道路。农信社小额信贷技术员兼任职教社农民技术培训辅导员,担当起培训农民技术和做好信贷工作的重任。在做好小额信贷工作的同时,坚持“给农民贷款、传农民技术、教农民知识”,指导和帮助农民选择种养植和经营项目,培训农民种植、饲养生产技术,解决农民生产中的技术问题,通过内部网络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信息,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经营能力。


四是技术队伍建设与干部队伍建设有机结合,培育新型致富带头人。中华职教社依托农信社在加强小额信贷技术员队伍培训过程中,通过由大学生组成的小额信贷技术员搭建金融平台、技术平台、政治平台、社会平台,有效解决了大学生就业、大学生村官培养难问题,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农村基层干部培养与农村专业技术人员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通过组织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返乡农民创业计划”等培训项目,着力提升贫困户创业技能、管理水平,培养致富带头人。


(二)创新贷款模式,增强贫困户的资金后盾。


一是因地制宜,实现小额信贷产品对口开发。根据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创新推出了“扶贫宝”、“脱贫助力贷”、“合作致富通”、“金燕快贷通”等低利率贷款新品种,并出台了配套的管理办法,重点面向贫困户、专业合作社、小额贷款农户等设计,贷款门槛低、利率低,贷款获得率高,为贫困户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贷款渠道和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现累计投放此类贷款2298万元。


二是提升服务水平,切实为贫困群众提供便利。实行贷款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阳光操作,切实排除贫困户急需资金的困难和障碍,设立19个阳光信贷服务大厅,把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服务脱贫攻坚的切入点来抓,农村信用社与农业局、工商局、农机局联合施策,摸清全县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底子,建立台账,纳入项目库,科学核定授信额度,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的贷款,做到及时受理,快审、快批。


三是培养诚信意识,降低贫困群众贷款压力。在“温暖工程”落实过程中,以小额信贷为平台积极整合多方资源,形成以职教社指导、农信社主导、政府推动、农民参与的多方互动发展格局。一方面,以培训生产技术和生产技能为突破口,以信贷手段放大政策效应,对按期还款的贷款农户进行贴息,既增强了贫困户的诚信意识,又降低了贫困群众获取贷款的成本,切实减轻了贫困群众的负担。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小额贷款“诚信保证金”制度,鼓励农业合作社提前投资帮助贫困户入社发展,贫困户贷款到位后归还合作社,确保小额贷款用到实处,促进专业合作社有效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三)强化辐射带动,引领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一是增强龙头带动效力,降低贫困群众创业风险。根据贫困户的产业基础、劳动条件等实际情况,重点培育优势产业,大力支持农业合作社创业发展,利用农业合作社方式灵活、适应性强的特点,发挥管理和技术方面的经验优势,最大范围吸纳贫困户入社,为贫困户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解决农业小规模生产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获取规模效益,有效降低贫困户的经营风险,促进贫困户快速脱贫致富。


二是加强引导扶持力度,拓展贫困群众盈利空间。引导贫困户转变农业经营组织方式,协调农业部门,加大各类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变零散经营为集约经营,引导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扩展农业盈利空间,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设立引导基金,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加工销售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与贷款便利。


三是加强优质项目引进,拓宽贫困群众盈利渠道。发挥农业合作社的平台效应,结合贫困群众自身特点,切实为贫困群众提供风险小、效益高、收益稳定的发展项目,支持贫困群众自主创业,重点培育特色产业,加强合作社与贫困户的密切联系,通过合作社的平台向贫困户提供种子、技术、肥料等帮助,促使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达到脱贫致富。


三、几点启示


(一)加强领导是关键之举


进一步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是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之举。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明确工作责任,强化任务落实,确保各项扶贫措施落到实处。2016年4月,社旗县成立了以政协副主席为组长的“三社两联帮一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社旗县中华职教社牵头,抽调专职工作人员6名,下设办公室,办公经费申请县财政适当支持。通过加强“三社两联”的业务关联,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制定扶贫措施,为精准扶贫做好组织保障,确保了“三社两联帮一村”活动的持续健康开展,切实为贫困户增收提供帮助。


(二)职业教育是主要抓手


重视职业教育,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把职业教育作为扶贫工作的一个主要抓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中华职业教育社职能,整合全县培训资源,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对贫困地区的职教投入,帮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稳固脱贫。


(三)资金扶持是重要保障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贫困地区注入活力。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援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优势,进一步降低小额信贷门槛,形成县、乡、村农业合作社信用资金网络,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拓宽贷款渠道,为贫困群众提供创业资本,激发创业积极性,从而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四)农业合作社是发展载体


以农业合作社为贫困户创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加大对农业合作社扶持力度,培育特色产业,帮助其做大做强。针对贫困地区实际情况,重点发展苗木花卉、烟叶等优势产业,充分发挥特色农业合作社的带动效益,推广其成功经验,拓展创业领域,最大范围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