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言献策
  
卓立宏 宣金莱:共研专业教学新标准 共答职业教育之问题
来源: 日期:2025-08-12

共研专业教学新标准    共答职业教育之问题


卓立宏  宣金莱


截至2024年,我国共有各类职业学校1.15万所,在校生3500万人。其中等职业学校7085所,在校生1298.46万人;高职专科1547所,在校生1707.85万人;高职本科33所,在校生32.47万人。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中职、专科、本科完整的层次体系。职业教育分别撑起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社会呼喚职业院校培养更多精益求精技能的大国工匠。职业学校大张旗鼓宣传招生,决心要培养更多技能过硬的能工巧匠。两种呼声齐促职业学校深入思考怎样转职能、提效能、激发学校改革活力。2025年,教育部印发758项新修(制)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系统回答了职业教育怎样培养能工巧匠之问。

一、改革普通化倾向,确立职教定位

由于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不少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存在一切向普通高中照搬看齐,高职一切向普通专本科照搬看齐的种种做法。这是对职普融通的片面理解。职普融通并不是简单照搬普通教育来办职业教育,而是通过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实现资源共享、培养成果互认、发展路径互通‌。职普融通的核心在于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相互融合,形成优势互补,以满足新型工业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职普融通的具体实施方式:‌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可以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提升中职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中职学生可以选修普通高中的课程,普通高中的学生也可以选修中职的实践课程‌。

‌贯通培养模式‌: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平等的独立教育类型,强调纵向贯通(中职-高职-职业本科)和横向融通(职普互通)的体系构建‌。通过中高职连通相对应的“3+2”模式、高职单招统一考试与普通高考相结合的考试等方式,中职学生可以升入高职(专科)和本科继续学习‌。

职普融通不是融掉职业教育,而是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有其教育共性更有其类型属性。偏离了培养大国工匠之路,就难凝炼出职教特色。其结果可能是和同级普通教育相比,学生基础知识功底有差距而动手技能又弱,久而久之办学错位,失去信誉和吸引力。在高校扩招、上大学门槛极低的今天,对于尚未完成积累、成长定型的职业学校,每年靠降分补录招收学生。一个成型而充滿活力的职业学校,应该是有执着的职业教育理念,有对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课程设置,有匹配的专业建设带头人和双师型师资队伍,有明确的职业技能标准及培养实施途经,有职业教育教学风格和评价体系,有立足学生实际的入脑入心教育方法,等等。这需要一个不旁骛的探索积累过程,久久为功,方炼出职教特色。

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深化,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要求,要不断吸纳新技术、新职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标准覆盖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1434个专业的52.9%,涉及19个专业大类、90个专业类。其中,中职标准223项,高职专科标准471项,职业本科标准64项;第一产业相关专业标准52项,第二产业相关专业标准292项,第三产业相关专业标准414项。2024年全国职业教育专业布点总数12.3万余个,新标准覆盖其中10.1万余个,占专业布点总数的82.1%。教育部2025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是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音专业教学的基础性、过程性、纲领性文件。新标准包含概述、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入学基本要求、基本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和毕业要求等11个方面要素。2025年新版标准中培养目标表述,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分别对应“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端技能人才”,形成清晰的能力梯度。职培养目标表述从“技术技能人才”变为“高技能人才”,这一改动体现了职业教育定位的精准化。核心差异在于:

‌原表述‌:强调“技术”与“技能”双重属性,侧重理论应用与实践能力结合;

‌新表述‌:突出“高技能”单维度,更聚焦实践能力的深化与精细化培养。反映政策执行层面的务实调整。高职学制仅三年,过度强调技术理论易导致技能训练不足,改为“高技能”更符合实际培养能力。从概念上理解,‌技术‌:依赖科学理论(如芯片制造需量子力学知识),抽象性强;‌技能‌:通过重复训练获得(如汽车维修操作),具象化程度高。改动后,高职教育更聚焦于培养能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操作型人才,而非理论研究者。职业学校全员(管理人员、专任教师、企业技能指导教师、学生等)认真研学国家教育部2025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简称新标准),明白“要我干什么?我要干什么?怎样干什么?”。活学活用、全面修订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紧密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下行业企业用人标准、职业岗位新要求,深入开展职业能力分析,科学确定专业的职业面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构建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摒弃整齐化教育思维。从批量同质化生产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小班化个性化技能技术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新标准对教学条件、师资队伍、质量保障、毕业要求等11个方面要素。下大气力抓实职业师资队伍建没,落实新增双师型教师占比指标(2026年达65%)和企业技术骨干任教课时占比≥30%,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

二、改革形式化倾向,深化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路径和生命力所在,新的专业教学标准聚焦科技和产业的新变革,紧密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下行业企业用人标准、职业岗位新要求,努力满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新要求。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一种有效办学摸式。现实中并不缺少校企合作的协议,缺乏的是校企合作的实践。墨子说过:“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意思是,知识分子虽然有学问,但是行动才是根本的。这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现在职业学校教师缺乏相应企业实践和行业岗位技能的现象相当普遍,根本上还是学校专业设置类同、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脱离,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浮浅。企业重临时用工,轻技能系统训练。技术人员少有担任技能指导教师、收生带徒。学校课程内容设计追求理论知识系统化,忽视引入行业岗位技术技能标准。教学模式单一、沿袭满堂灌的理论讲授模式,教师台上满堂讲、学生台下扣手机打瞌睡,使学生二次陷入厌学。考试形式单纯一张纸的卷面答题使学生再次咬笔杆。走进校园给人以“普通化”“形式化”的感觉,缺乏职教味道。做好校企合作的大文章,下气力破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两张皮”的问题。大国工匠萌芽在职业教育之中,成长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成熟于生产的第一线。唯有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之路,在职业教育的实践现场、生产的第一线历练未来的大国工匠,方能为更好地培养大国工匠储备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扎扎实实地从签字台走进企业,把课堂搬进车间,把职业岗位标准融入教学。通过共建课程、共享教师和教学资源,保障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的对接;健全课程质量标准,建立课程内容更新机制,及时将科学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中。切实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炼。将AI教学辅助系统要全面接入专业课程。落实学行交替、开设项目学习,脚踏实地实施新标准规定的中职、高职专科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50%,职业本科原则上不少于60%。脚踏实地实施专业顶岗实习,配备合格的校内及企业指导教师,加强实习过程管理,落实三级考核。

三、改革浮躁化倾向,实施因材施教

职业学校受社会浮躁氛围的影响,产生多种浮躁现象: 教育过程中急功近利,在职业学校和学生追求成果的短期效益,忽视长远发展和深层次的学习。 教育实践中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在教育实践中,不重视实际需求和社会期望,导致教育成果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形式与内容脱节,在一些学校和教师固守传统课堂讲授形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实质性和教学方法的一致。忽视职业学校学生品德养成的深刻认识和实践,在重视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忽视了职业学校学生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导致学生素养形成不足。 教学思考与实践脱钩,在教师缺乏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理解,缺乏深入的职业教育教学思考和研究,导致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认识模糊、止步不前。教育宣传与实际状况不符,一些学校的教育宣传过于拔高,导致公信度降低。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的浮躁不仅体现在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短期行为上,还涉及到教育过程中对形式与实质的偏离,以及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深刻认识。

教育是育人的,首先要认清人的特点,职业学校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在学习、生活习惯、文化课知识基础、性格心理等方面有明显不同。一般来说,职业学校学生中学习、生活自觉性弱一些、文化课基础薄一些、心理自卑阴影重一些的人数多一些。这些学生的可塑性优点被传统应试教育压抑着,不纯是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差,也有不适应体制内的教育模式的因素。人文情怀微弱、干瘪的人文教育方式脱离职业学校的学生这种实际现状。首要的是激活兴趣,找回自我。这就需要从关爱、不嫌弃入手解扣,加强心理健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字素养)培养。培养社会责任感、精益求猜的工匹精神。少点一本正经的空洞报告会,多点入心入脑的交流会;少点居高临下的训斥,多点平易近人的对话。经常研讨除一纸证书外,能提供给学生的价值和真正意义,做有温度的职业教育。

主动融入社会经济发展, 加强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系统解决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质量不高、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克服粗放式,追求精品式,向内剖析,找到、凝炼自身的特色,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技能人才。从2019年到2023年5年间,中职学校由1.01万所降至7085所,每年招生由600.37万人降至454.04万人。解决中职“小、散、弱、差〞的途径已开始关、停、并、转。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高校生源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而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又不断增设。职业学校面临的生源数量和生源质量的挑战必将更加激烈,这也将倒逼职业学校走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发展道路。新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新阶段。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直系民生。职业学校书写人民满意的有行业特色的高质量的答卷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教育部网

1.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2025年制修订)

2.职业教育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就新修(制)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答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