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聚焦
  
总社100周年征文:闫 玮:
来源: 日期:2017-04-20

中华职业教育社在近代中国教育中的作用

南阳信息工程学校 闫 玮


中华职业教育社,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以研究、提倡、实验、推广职业教育为职志的民间教育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至今已100年了。100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经济条件下,始终抱着以教育救国、爱国、建国的信念,以职业教育作为改造社会、参与社会变革的工具,培养了大量人才,产生了巨大的现实影响和历史影响,也确立了它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乃至中国近代史上的崇高地位,其对近代中国发生的教育堪为近代教育团体的典范。该社成立后,通过开展职业指导、刊行《教育与职业》杂志、出版书籍等方式,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职业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中华职教社是中国教育的发动者、推进者、指导者


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并非黄炎培等一批教育界、实业界人物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在20世纪初中国政治经济教育交互影响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必然结果。


(一)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实业家们普遍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有了人才,企业虽衰必盛,若无人才,企业虽盛必衰。而近代以来我国农工商矿企业从技术人员到管理人员普遍雇佣西洋东洋人,却没有自己的人才。轮船招商局经营家郑观应一直苦于没有本国的航海人才代替外国人。商务印书馆领导人张元济认识到“为公司全局计,不能不急于储才”。近代第一个把西方管理科学理论引入中国的企业家穆藕初认为,“人才为事业之灵魂。故物色人才与善用人才,实为事业家首务”,因为“凡百事业之成败,全视人才之优劣”,“吾国各业之不振,皆由于缺乏适用人才,并缺少独树一帜之人才耳”,他认识到实业人才分为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两类。


(二) 普通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对人才的需求


我国清末以来普通教育虽也培养出不少毕业生,但却身无长技,也不具备专业素质,无法供实业界使用。由此形成了一方面实业界需才孔亟、求才若渴,另一方面却无才可用的巨大矛盾。普通教育的脱离实际也引起当时教育界人士的反思,主张教育实用化,批判教育脱离生产和生活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潮,这场由黄炎培、蔡元培、顾树森、穆藕初等人掀起的教育思潮导致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反过来,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又极大地推动了这股思潮深入发展,并最终导向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


(三) 政治方面需求符合中国需要的实用教育


在政治上,民国后至1927年间,中国没有统一的政治,整个社会处于军阀割据、混乱不宁的状态,全国的教育自然也没有统一的计划和协调,但实业界对教育的需求却十分强烈,它要求全国的安定和平及教育的整体发展,要求在某种力量或团体的组织推动下,探索符合中国需要的实用教育。


中华职业教育社正是在上述经济、教育、政治三个方面需要的呼唤下肩负着重任诞生的,在1927年前,它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动者、推进者、指导者。


二、中华职业教育社推动了职业教育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917年前,黄炎培、蔡元培、顾树森、蒋梦麟、蒋维乔等后来成为中华职业教育社发起人或主要成员的一批知名人士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批判了封建教育、清末以来新教育尤其实业教育的弊端,一致主张建立职业教育制度,掀起了我国近代影响最大最广时间最长的职业教育思潮;在这个思潮的推动下,1917年中职教育社成立,1922年壬戌职业教育制度建立。


(一)学习西方职业教育


黄炎培作为职业教育思潮的领袖人物,视职业教育制度为教育上最新最好的制度,中国要解决普通教育不实用,毕业生无出路的问题,要解决人民生计国家经济问题,就要实施职业教育。而要实施职业教育,首先就要“确立职业教育制度”。


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他选择美式职业教育制度。采用英美模式,在各地已经开办的高小、中学中根据各地方需要设置职业科,既因地制宜又便利各方,同时并不妨碍普通科要求升学者,同在一校而有多种选择,一地方设一校则经费省,升学者及准备就业者界限模糊,这种普通科或许可以切于实用,职业科可以有较齐全的设备,总之,英美模式在中国实行可有多种好处。


(二)确立中国式职业教育模式


中华职教社在系统完整及时介绍西方职业教育理论的同时,注意结合中国实际,研究职教理论在中国的变革及发展,并终于在30年代摸索出中国式的职业教育模式。


在30年代,中华职教社对职业指导理论的介绍及研究已经达到成熟水平,职业指导重要性为社会政府认识。把职业学校教育、职业补习教育与职业指导统一为一个整体成为十分自然的事。


可惜,这一模式在被中华职教社总结概况出来不久,即遇抗战爆发,没来得及好好试验。但其理论价值是不能低估的。


三、中华职教社在近代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领导作用


(一)中华职教社始终领导着民国后中国的职业教育思潮和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


(二)中华职教社的职教实践始终是全国职教界学习效仿的榜样


职教社不仅宣传研究职教理论、也投身于实践,1918年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名实相符的职业学校。在曲折、漫长的办学实践中,这所学校的学制、课程、设备、师资、教学等方面都一直是全国职业学校争相模仿学习的样板。中华职教社还在全国持之以恒地开展在普通中学内进行职业教育的实验,在总结壬戌学制后实行综合中学制失败经验教训基础上,职教社又于1946年在上海创办比乐中学,大胆探索,难能可贵。


总之,中华职教社的职教实践是全面的,有深度的、持久的、有理论指导的,效果也相当不错,因而才能成为全国职教界的楷模,造成较大影响。


四、中华职教社的楷模作用


中华职教社早期宗旨是教育救国,希望靠职业教育的普及挽救中国的贫弱不振,虽然从政治上看,这是比较幼稚的思想,然而可贵的是,它并没有停止在这个水平上,而是能够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改变自己,追求进步,向往光明,从20年代末认识到,靠职业教育无法救国,到30年代,开始批评国民党的一些作法,待抗战开始,就坚决地支持抗战,把一切事业转到为抗战服务的轨道上来,并逐渐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和挽救中华民族危亡中的作用,而积极靠近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党团结合作,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政治团体,与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共同奋斗。


五、结束语


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专门倡导、研究、实施职业教育的教育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自成立后,即以“教育救国”为其信念,视职业教育为改革当时中国教育的中心。在抗战前,通过引入、介绍西方职业教育的有关经验,探讨职业教育的有关理论,通过创办职业学校并推行职业指导等,不仅促进了职业教育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而且使职业教育思潮广泛而持久的传播。虽然,在旧中国,中华职业教育社最终没有可不可能实现其“职业救国”的愿望,然而,由于它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使之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异乎寻常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