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言献策
  
孔雪飞:“三社”融合联手,合力精准扶贫
来源: 日期:2016-06-03

“三社”融合联手,合力精准扶贫

孔雪飞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开展精准扶贫指明了方向。在谈及精准扶贫“怎么扶”时,习近平指出,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其中就包括了通过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何为“精准扶贫”?我觉得那就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当地的综合态势,找到当地的发展致富的“命脉”,遵循客观规律将扶贫资金、资源用在该“使力”的点上,用在真正能为民带来增收的产业、实业上,走出一条符合当地文化、环境背景的特色致富路。


结合我省实际,大家可以清晰的看到,我省贫困地区的资本、人才等资源长期处于净流出状态,土地资源长期处于低效利用状态,技术传播途径不够顺畅,制约了我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和脱贫致富的步伐:


1、部分群众认识不够,参与度不高。传统种植业缺乏比较优势,经济效益低下,但结构调整必然存在一定风险,部分群众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怕担风险、害怕失败,因而不愿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上动脑筋、想办法、谋出路、图发展。多数贫困地方至今仍然束缚在传统农业的圈子内,没有一个优势突出的、非常明确的主导产业,农民脱贫一直没有好的路子。


2、缺乏资金支持,产业发展规模偏小,管理水平与效益偏低。与传统农业相比,发展特色产业投入较大、管理水平要求较高、见收需要时间较长、市场相对较远而且风险相对较大,只有持之以恒努力、形成一定的规模才有效益。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网点一直处于收缩状态。有限的金融机构是在抽血,而不是在输血。农村资金大量流出农村,成了大中城市的信贷资金来源,进而直接导致农村资金供给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与需求相比,农村金融产品仍然于严重短缺的状态,存在着机构覆盖率低、金融基础设施不足、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滞后、支农信贷产品功能欠缺、农村资金严重外流等问题。导致产业发展速度偏慢、规模偏小、管理不精、效益不高,扶贫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3、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发展产业后劲不足。农民是发展产业的主体,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水平与效益。但绝大部分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甚至体力都明显偏弱,而且越是贫困地区,这种情况越发突出。不少留守农民仅满足于在家领孩子、种粮保自足,收入主要依靠在外打工的青壮年劳力。农村科技服务人才短缺,贫困地区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农业服务部门近年来存在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知识老化、技能退化,服务力不从心等问题。尤其是部分地区基层农技部门经过多次改革后,一些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形同虚设,许多身处服务一线的乡镇农技人员从事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减退。服务跟不上,新的科技知识不能有效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自然产业发展慢,农民脱贫难。


4、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发展产业市场风险较大。特色产业往往生产地与销售地分离,产品必须进入市场,才能获取效益并维持再生产。但目前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目前在贫困地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很多合作社并没有真正与农民实现“合作共赢”,生产规模有限,分散的“小生产”很难与遥远的“大市场”对接。农民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受市场影响起伏波动较大,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等市场的需求变化因信息等因素的影响,让农民难以应付。


要实现脱贫目标,激发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引入外部力量,打破传统农业小生产的步伐,激活农村沉淀的大量的宝贵经济资源。我们经过实践发现,通过中华职教社、农村信用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互补可以较好地引入产业、资金、技术。2016年以来,我们在探索职教社如何发挥人才智力优势,为精准扶贫提供服务的方式时,以海南省“三社帮一村”的扶贫模式为标准,结合我们之前工作实际情况,从统战的角度做了一些尝试,加强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的力度,与农村信用社、农民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在社旗县开展实践试点。基本思路就是,充分发挥职教社智力优势、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优势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优势,积极探索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以“三社”联合的方式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就业创业,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帮助创造条件。“三社帮一村”可以概括为“教农民技术、给农民资金、扶农民创业、助农民致富。”具体做法是:


1、南阳市中华职教社在近年来的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南阳市中华职教社充分发挥“三性”特征,统筹规划和整合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职业中专及民办培训机构的场地、师资、设施、资金等资源,充分发挥培训机构的主阵地作用,积极主动开展各类培训,最大力度服务三农。近年来,市县职教社通过组织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返乡农民创业计划”等培训项目,着力提升农民工创业技能,培养农民致富带头人。尤其在2016年以来,社旗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为主开展了培训入村活动,结合各村实际,开展不同专业的培训,如深入饶良镇孟庄村开展畜牧防疫专业技术培训,参训农民100人,在桥头镇小河流村开展花生种植专业技术培训,参训农民120人,在兴隆镇吕楼村开展养殖专业技术培训,参训农民80人,有力促进了这些村特色农业的发展,为精准扶贫的深入开展积累了经验。对贫困户脱贫有很大带动作用。结合县产业聚集区确定四大产业方向,深入企业开展产业工人培训1万余人,产业集聚区就近吸纳新型农民工5000余人,有效的解决了县城周边农民的转移就业。同时组织建设有了新发展,目前社旗团体社员已发展到31家,为今后更好地服务农村脱贫和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市职教社动员和联系有关大专院校和单位,积极参与支持社旗试点活动,河南工院与县职业中专对接,制定支持精准扶贫计划,提供人才支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农民合作社建立了实习基地,提供农业技术,形成市县一体职教活动。


2、农村信用社是解决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主要依靠。农村信用社,是建国以来成立最早、分布最广的合作经营组织,这是农民自办的金融机构,现在仍然主要为农民服务。在满足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上,农信社是绝对的主力军,全省银行业40%的涉农贷款、40%的中小企业贷款、40%的农户贷款都是由农信社发放的。脱贫攻坚的主要金融支撑只能依靠农信社。社旗县农信社截至2016年3月底,农业贷款余额为34.6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6.9%,几年来累计投放2.6亿元贷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社旗县农信社自2010年前就尝试与县劳动就业部门的SYB创业培训活动相结合,即SYB创业培训合格的农民学员在获得结业证后,凭创业项目可申请2万—5万元的小额贷款。几年来已有一批农民创业成功,并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为农业发展,农村地区的脱贫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3、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对接市场的最优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内生的力量,方式灵活,有很强的适应性。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专业合作社对所从事的行业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既了解社员意愿,又了解国家政策。在经营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既可以有效增强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解决农业小规模生产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让农民抱成团闯市场,获取规模效益,又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截至目前,社旗县已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32家,涉及小麦、玉米、小杂粮、黄牛、蔬菜、瓜果、农机服务等领域,其中省级示范社4家、市级示范社14家,合作社社员1.2万户,在扶贫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专业合作社,可以较好的对接职教社、农信社的技术和资金,是各种外部资源进入农村的门户。据统计,几年来社旗县农信社累计投放2.6亿元贷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收家庭农场、丙玉蔬菜、从建农机等4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余额达2300万元。在这次试点中,丙玉蔬菜合作社为首选,目前有标准化有机蔬菜生产基地600亩,连栋温室大棚500座,联系农户自建大棚2000座1000吨保鲜库,为合作社社员提供产、供、销及技术服务。


4、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在市职教社参与下,试点工作得到了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成立了以社旗县职教社主任、县政协副主席刘玉庚为组长的“社旗县三社联席办公会议”领导小组,小组由社旗职教社牵头,抽调专职工作人员6名,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社旗县农信社,办公经费申请县财政适当支持,并制定了社旗县“三社帮一村”实施方案。明确三社的职责及工作关联的方法,为“三社”融合关联,合力精准扶贫做好组织、制度保障。目前试点工作已经开始,职教社、农村信用社、农民合作社进行正常运行阶段,我们将及时总结工作情况,促进健康发展。


我们认为农村贫困是综合性的、整体性的,必须合力攻坚,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参与,汇聚各种资源,对农村的产业进行一个较为系统性的改造,才能逐步改善农村的贫困面貌,而“三社帮一村”模式,较为契合我省贫困地区特别是传统平原贫困地区的实际状况,建议在具备条件的地方进行推广:


1、引导农民成立专业组织,转变农业经营组织方式。协调农业部门,组织农民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变零散经营为集约经营,引导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扩展农业盈利空间,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设立引导基金,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加工销售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与贷款便利。协调财政局、农业部门设立农民合作社小额农户贷款担保基金,增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能力,吸引农民入社。


2、强化金融服务,提高农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获得率。一是转变观念,由农民找我变为我找农民。在职教社、农信社配合下,农信社小额信贷技术员深入农村,送知识、送技术、送资金,主动上门,走村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介绍贷款,办理一般贷款手续也直接上门服务。二是有针对性设计多元化便民金融产品。农信社设计有灵活多样的放贷方式和多元化的放贷额度、放贷期限,降低贷款门槛,提高农户获得贷款的成功率。三是提高效率,解决急需。推出贷款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阳光操作,农户所申请的贷款资金能及时到位,切实解决农户急需资金障碍。


3、建设人才队伍,搞好产业服务。发挥职教社联系广泛和低成本、公益性的独特作用,整合职教社与农信社的优势,建设一支建设一支符合地方产业发展和扶贫工作实际的梯级人才队伍。借助职教社的力量来培训小额信贷技术员和农民,把培训农民使其掌握基本金融业务知识作为贷款的前提条件,先培训后贷款。提高农信社小额信贷技术员的农业技术水平,使他们知农、懂农、亲农,将农信社小额信贷员培育成培训农民技术和做好信贷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帮助农民研究市场规律,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向农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派会计人员,帮忙他们做账、做审计,提供财务顾问,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的规范化水平,培育合格贷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