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杜媛媛: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来源: 日期:2016-08-30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杜媛媛


摘要: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以毕生的精力奉献于中国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职业教育思想与理论对我国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黄炎培 职业教育 现实意义


一、 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先生(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他创建的职业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的瑰宝,具有丰富可鉴的现实意义。黄炎培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


他从职业教育的概念入手,探讨了职业教育的目的、地位、作用,廓清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他提出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教育原则、道德规范、理论体系,推动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他通过举办职业学校、推广补习教育、进行职业指导,实行农村改进试验等方式积极进行职业教育的实践。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丰富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借鉴性与本土性的统一、平民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这些特点的形成,离不开他独特的求学经历和多年的教育实践,离不开他广泛的考察、调研与追踪、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经验,更离不开他与实业界紧密的社会关系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勇气及与时俱进的精神。


他的职业教育思想精髓:一是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提出“手脑 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原则;三是职业教育的功能,提出职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应得到应有的重视;四是职业教育的目的,他将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五是职业道德教育,“爱国爱民”是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


二、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思想的价值所在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构成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理念的潜在核心。这一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两个统一”上。即职业教育的目的立足于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的统一和职业教育人才素质结构注重知能与德行的统一。


(一)职业教育的目的立足于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统一,即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


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要来看,它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出一大批义政治立场坚定,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要求的,在生产、经营、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对在第一线上工作的人员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职业教育出于主动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片面强调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忽视了对学生应有的人本关怀。相比之下,我们看到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倡导的是社会发展需要和谋求个人发展需要的统一,即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


黄炎培先生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中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应确定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用教育的方式,使人人一方获得生活之供给与乐趣,一方尽其对群之义务,名曰职业教育”。在他看来,如果一个社会,人人有职业,并与个性相结合“人人得事,事事得人,社会没有不发达的。”在这些经典表述中,回答了何为职业教育,教育为什么而办,职业教育为谁而办的问题。在这里他把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说明他已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只有提高全民的职业素质,社会才能进步和发展,从而深刻揭示了现代职业教育帮助个人求生存、求发展。同时又籍此促进社会发展、富民强国的本质属性。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以人的发展为尺度考察社会的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


今天我们提出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正是体现了黄炎培先生的这种精神。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这正是新时期把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特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杨金土副会长也曾强调指出:只有全面认识职业教育作用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并始终以人为本,才能正确评价职业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才能正确对待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职业教育人才素质结构注重知能与德行的统一,即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与人格本位的统一


职业教育是有目的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某种职业活动的一种教育类型。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提出的就是对人才规格和质量的要求,而且这一要求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和提升的。为此,我们要明确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要求,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提高。


黄炎培先生曾援引《尚书》中“正德”之说,认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德莫大焉”。认为职业教育应“注意培养德性,养成健康人格,稗将来成为善良之公民”。“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只能是改良艺徒培训,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他告诫学生,人格必须完整,“人格一经毁损,其人见弃于群众,哪有功名事业而言。”他要求学生应有“金的人格,铁的纪律”,认为良好的道德是建立事业的根本。他把“敬业乐群”立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所谓“敬业”,是提倡“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所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还指出职业教育“不惟着重在知,尤着重在能”。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去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手脑并用。”为此,一改传统的重书本、轻实用的倾向。由此可见,黄炎培先生提倡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懂得做人,学会做人,敬业乐群,知能并重。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央强调,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新型工业化必须依靠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规模宏大的技能型人才。这不仅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职业教育人才素质结构及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在传承先驱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企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尤其要注重学生敬业创业精神、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要制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培训考核方案,探索实施以生产活动规律为基础,而非以学科体系逻辑为基础的教学改革。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与培训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促进理论学习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加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在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方面,黄炎培先生同样为我们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三)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产教结合,做学合一


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学校的基础是完全筑在社会的需要上”,办什么样的学校,设什么专业,怎样确定修业年限,设置怎样的课程等问题,都要调查了解当地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然后做决定,尤需赶上科学的发展,使学生不至于落于社会形势、科学发展之后。不可“拘系统而忽供求。”“必须同时与社会经济结构相匹配,与社会生活相配合,才能兴旺发达”;这些论述都表明,黄炎培先生已认识到,不与社会经济保持同步协调发展,不打破中国传统教育封闭狭隘的圈子,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就没有了基础。他进而指出职业学校的本质就是社会性,它的作用是社会化。他还指出“职业学校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为此,在创立中华职业学校之初,创设了产教结合、做学合一的教学模式。“做学合一”,就是“一面做,一面学;从做里求学,从随时随地的工作中间求得系统的知能”。中华职业学校选聘讲授与职业经验并重者为师,招收有某方面职业经历的学生入学,规定半日授课半日工作。这样,中华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达到学习扎实,训练有素,知识与技能并重,在社会上深受欢迎。黄炎培先生的这些教学实践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社会性、生产性、实践性以及适应性等特点,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培训仍主要是按照教科书来学习单项知识与技能,学生的行为局限在单纯的班级组织中。因此,要想让培养的学生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具有综合的业务能力并在广阔的社会活动中行动自如,无论在教育的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现代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构成、产品成本构成以及企业的组织形式等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必须与之相适应。职业教育对内要加强自身建设与创新,对外要建立广泛的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做学合一。要按照职业学校学生群体的智力倾向以及职业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借鉴先进的案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加强职业实践与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如何沿着先生开创的路走下去


(一)建立一套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估体系


建立职业教育评估体系应当以企业提供的岗位职业要求为基础,把各个企业提供的个性化的岗位技能标准,合成为共性的行业标准。再以其为蓝本,制定教学大纲与考核大纲,制定技能操作场地规范要求。还应根据行业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使这套职业教育成果评估体系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


这套评估体系应当包括符合职业教育的考试方法,改变过去通过一张试卷、一场考试衡量职业培训的学生是否合格的不科学方法。职业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应当是工作实践。科学的评估体系应当把一部分的考核权下放给企业,下放给实践第一线。


(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历来是行业知识技能的汇聚口,现代企业业务水准的窗口。行业协会有能力组织一支高水准的业务技术骨干,有条件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指导中心。职业教育依托行业协会办学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行业协会有条件有能力搭上行业发展的“脉”,代表众多同类企业,概括出共性的行业业务水准。学校可以此制定教育大纲、教育计划,编写教材,乃至解决长期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师资、实训场地等问题。职业教育依托行业协会,也是国际上惯用的做法。


(三)实训场地企业化


职业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与生产工作场所一致的训练平台,学生只有进入这个训练平台,才有可能达到一个相当的技能水准。要解决实训场所薄弱的问题,只有靠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合作应当是有偿互惠的。比如,企业利用空闲时间向学校提供机器设备,作为学校技能教育的实训场地。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维护机器设备,企业可派出有丰富操作经验的生产第一线人员充当学生的技能教师,配合学校的理论教师一道担当教授任务。这样的合作有不少优点: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贴近社会需求,技能教师和理论教师同时进入实训场地,又是一种优势互补。对企业来说,多一条投资回报的来源,还提供了一个选拔人才的平台。


总之,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回顾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对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只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发挥优势,大胆实践,就一定能够实现“学校无不用之成材,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的共同目标